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民办学校讲述 | 鲁加升:爱生如子、创新办学的教育履践者

发布时间:2023-10-22 供稿:南洋新闻网 分享至: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一大批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成为理念卓越的教育家。立足新时期,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民办教育生动鲜活的办学实践,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特开设“民办学校讲述”栏目,从“内部人”的视角,记录民办学校举办者筚路蓝缕的创校故事,呈现民办学校独特的生命叙事,刻画民办学校丰富的发展图景,留存民办教育珍贵的历史烙印。现刊发第7期《鲁加升:爱生如子、创新办学的教育履践者》,以飨读者。


人物导航:

鲁加升,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教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自动控制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厦门南洋学院创始人、董事长、校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厦门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厦门市首届十大杰出创业青年。

曾任职西北工业大学;当选市青联委员、省团代表会议代表和全国团十二大代表,厦门市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民办高等教育协会理事。被评选为“中国高中生最钦佩的民办高校校长”“中国高校杰出校长”“中国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中国教育改革创新风云人物”,荣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福建省职业院校名校长”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厦门商界人物贡献奖”等殊荣。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主编《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概论)》等高等教育教材。发表学术论文及会议文章300余篇次。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聘为顾问。

鲁加升在江苏徐州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出生,幼童时一边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边大量阅读长辈们用过的书本,对自然文化和历史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对自己家乡是“汉文化”发祥地之一尤其引以为豪,更对中华文化和国学教育有了初始的追求与懵懂的渴望。新旧世纪之交,已先后在公办重点大学就读并工作和国有企业履职的鲁加升,毅然告别铁饭碗,带头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切合城乡教育现状和特区人才需要,靠着四处拼凑的30万元,创办厦门第一所个人发起的现代民办高校---厦门南洋学院,提出“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为农村有志青年提供一个命运转折的机会,为城镇有志青年提供一个成长成才的希望”的创校宗旨与使命,自此坚持不懈以身践诺、虔诚修道、锐意进取,留下传奇美谈一串串。


“谁会把自己的孩子拒之门外?”

鲁加升矢志于教育,是源于对学生、对人才、对事业由衷的热爱。他认定且坚信,投身教育就是播种希望、投资未来,20多年来,念兹在兹关爱学生、尽职尽责培养人才、一心一意致力教育。他说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学生一天天进步,只要学生成才了就什么疲劳烦恼都没有了,什么困难、什么压力都能顶得住。正是有了这种坚如磐石的意志和滴水石穿的定力,南洋学院在他的带领和治理下,神话般地由当初的师生不足二百人,发展到现今的师生一万八千多名。

曾有一位来自祖国西北的少年,轻狂失足接受法律改造完,先后去了七个不同学校求学,均被拒之门外,最后被南洋留下就读。对此,鲁加升意味深长地说:“他还是个孩子,未成年犯错,提前两年出来就说明这孩子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他想学习,我们为什么不给他这个机会?谁会把自己的孩子拒之门外?教育者必须担起社会责任,教育好一个孩子,就是为社会积蓄一份积极向上的力量。”三年南洋教育培养结束,这位少年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自信勇敢地为人处事,被同学推选为学生会干部,最后顺利毕业。

还有一位出身农村的学生,中学阶段沉迷上网,就读南洋电子商务专业后仍痴迷游戏,除了计算机课程突出,其他各科成绩都很一般。鲁加升得知这一情况后,特别嘱咐任课教师要因人而异、区别教学,多激发他特长课程的学习兴趣,发挥他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最终成功引导他投入游戏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大三校外兼职月收入就近万元,毕业时已成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被企业高薪聘用,2005年年薪就达到20万元。

如果说,对这类普通学生的关心,鲁加升是一以贯之也是一如既往的;那么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对特别地区生源的关照,鲁加升更是从未忘却也从未放弃。

厦门本地女孩林婕,患先天性脑障残疾,走路不稳,不能说话,生活起居几难自理。南洋学院接收学习培养后,她增强了自主生活能力和对未来事业的自信,在校时即被评为“感动厦门十大人物”,毕业后成功就业到厦门路桥集团的下属企业,并以其独到的画技和突出的文才成为厦门文化界小有名气的画家,画作被印制到石雕工艺品远销世界各地。

莆田男孩叶建凡,身无双臂,进入南洋后,当选为学习委员,参加多个学生社团,频频参加各类体育竞技大赛,至今已参加五次全程马拉松赛,成功挑战厦门-三亚、川藏线、新藏线等三次长途骑行,总里程达到11000多公里,还以6小时46分的成绩顺利完成“超级铁人三项”比赛。身残志坚的事迹得到了国家、省、市等主流新闻媒体的海量报道。毕业三年后辞去了事业单位,自己创业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最近又发起成立中华儿童艺术促进会公益工作委员会和粉红力量南洋教育助学专项基金,帮助更多贫困学生走出山村,培养成才,脱离贫困。

2011年,在鲁加升校长的要求下,学校在闽东地区投放300名招生指标,全部招收免费生。2020年,考虑疫情造成的影响,学校减免50名湖北籍新生第一年学费,同时对贵、甘、宁、青、陕等中西部省份困难学生给予特殊奖励和照顾。

鲁加升常说:“也许做企业,我可能赚很多钱。而办教育,我最大的盈利是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服务于社会,这是一个永远的回报,永远的精神享受。”寥寥肺腑之言,道出的是他热心教育、爱心育才的责任所向、初心所在。


“把最美的环境留给学生!”

办学治校中,鲁加升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理念基础上,特别提出“环境育人”理念,他说,人是环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南洋的形象大使,每个老师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貎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我们学校要“把最美的环境留给学生!”

想当初,受办学资金、土地紧张、征地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南洋学院办学之初只能租赁闲置厂房,以致早期多年的南洋校园星散厦门岛内四处,只能勉强栖身,校园建设也只停留于腾挪移借,无法进行整体规划,更谈不上深度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显然不利。对此,身为校长的鲁加升忧心如焚、坐立不安。他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四处筹资加大投入,把全部心血和热情倾注进学校建设,自2006年起,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在岛外翔安建成了占地近600亩、耗资十亿元、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集数字型、环保型、生态型于一体的最美南洋校园,兑现其“以人为本 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与办学夙愿,更坚定其对教育事业的社会责任与教育担当。

如今的南洋新校园,湖光山色,生机盎然,处处彰显清新的南洋之风。景观、建筑处处传递出多元开放、包容共处、奋发向上的正能量。拼搏奋斗的意念元素触目可及、沁骨入髓,已成南洋精神文化之魂,哪怕细微处,也尽显用心与匠心:校内的道路都是以名山大川命名,南北向以黄山路、泰山路等名山命名,东西向以黄河路、长江路等河流命名;校内的公寓建筑群分别冠以何厝苑、滨北苑、莲花苑等旧校区的名称,一是为铭记和纪念南洋奋斗创业来时路,二是激励和昭示南洋学子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报国,大爱无疆,初心不改”的铁肩道义。

更重要的是,南洋新校园的规划与建设都融入了鲁加升的办学理念,一草一木都倾注人文大爱,一砖一瓦皆是精挑细选。他犹如一个艺术家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将校内最好的地段位置作为学生用地,将最美的风光景色都展示给学生:聘请瑞士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各色建筑呈现流线形的现代简欧风格;一个南洋湖的整修,就组织全校中层以上干部和学生代表召开多次会议,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并投进1000多万元精雕细琢,环湖周边建成了一条人行步道和一条慢跑道便于师生休闲、锻炼,打造成南洋最具灵性的风景名片;投资7000 万元改造体育场,建成全国高校第一个地下跑道和地下操场,可供学生夏天和雨天正常上体育课与体育锻炼;专门铺设校园外环路,所有车辆禁止在学生学习、活动与生活区通行,只能绕经外环路通行,确保学生校内交通安全;教学楼多幢连体磅礴大气,既可以避雨遮阳,又媲美会馆展厅,;图书馆现代时尚厚重典雅,阅览室内犹似观景平台;学生公寓格调有别错落有致,宿舍楼道宛如休闲厅吧,且50%为湖景房,间间有阳台、空调、洗衣机,24小时热水,新宿舍全部2个卫生间;科研实训大楼临街而立卓然高贵,中庭广场绿草如茵;百果园中,一年四季花香果茂,曲径通幽树绿荫浓,中西合璧别墅式的学生琴房点缀其间。他宁愿增加办学成本,也要在所有建筑为学生开辟出专门空间供作读书、休闲、交流、活动之用。

行胜于言,事成于实。鲁加升笃信环境育人并做好环境育人,无论校园深层文化建设还是外在环境建设上都精益求精、细致入微。不管有多忙,他都要亲自把关用人,坚持招聘选才看气质,重修养,论才学,不唯职称学历而论,追求德才兼备技能学识“双师型”。在校园建设中,揉合了许多人文因素,着眼启迪人的角度规划、设计、美化,着力构建开放、生态、智慧校园,以促进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促使学校管理科学与民主、师生关系文明与和谐、学校发展全面协调与可持续。他把“以人为本、特色办学、全面育人”定为办学理念,把“勤奋、求实、拚搏、向上”定为校训,把“天天向上”定为学校精神,把拓荒牛的石雕置于校训墙之旁,把振翅欲翔之雄鹰作为校徽标志,遍布校园各大建筑、各个场所。

鲁加升身体力行,以校为家,除公务外出,每天都在学校。他爱校如家,校园任何地方见到垃圾,哪怕是烟头纸屑,都要躬身捡入垃圾桶。他与师生同乐,坚持出席学校各类师生文体活动。他长期与师生同吃食堂,排队点餐,粗茶淡饭,菜根自香。他还经常利用下班或周末休息时间走访学生宿舍,问询学生生活状况。他积极支持推行成长导师制、学生助理制和“英才班”,每年联系20名学生作为自己辅导的对象,定期与他们交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支持选配优秀学生做行政助理和公寓管理助理,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体验岗位工作实景,增强职场角色转换能力。

鲁加升已连续坚持出席20年的新生开学典礼、18年的学生毕业典礼。办学至今的所有学生典礼一场不落,而且每场典礼都要以家长般的叮咛、兄长般的关爱为学生寄语赠言。每年开学典礼上,他首先总要给新生们吃下定心丸,当众向广大新生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欢迎并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久未解决时向其本人拨打电话或发送信息。学生不仅能够每天24小时可直接向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而且所有问题建议都可在当天落实,事不过夜。服务学生效率之高,异乎一般叹为观止。他还会送给新生们这样五句话:一、相信自己,要自信;二、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三、水平能力第一,文凭第二;四、不要太调皮,也不能太老实;五、学会唱《国际歌》和《爱拼才会赢》两首歌。每届毕业典礼上,他一定要特意系上红色领带为毕业生们壮行,殷殷祝福南洋学子们前程似锦,家庭、事业红红火火。


“一个人要有一点精神,才能立身做事……”

严是爱,松是害。鲁加升关爱学生,不是漫无边际毫无原则的关爱,更不是宠爱,相反,他希望他的学生都是学有所成、自食其力的行动派,都是一个凭借自身素质、能力和本领毕业即就业而且能够就好业的人,都是一个职场抢手的“香饽饽”,更期冀南洋学子中既有无惧风雨、搏击长空、翱翔万里的“翔天鹰”,也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稳步向前的“老黄牛”。

鲁加升说:“怎样看待学生,请什么样的人来培养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他们,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创新的关键。”在他眼里,“只有不称职的教师,没有不成才的学生”“人人皆可成才”。他说他办学的使命就是通过创新教育实践,让“人人尽展其才”。他招生想着就业时,因时就势创新办学,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尊师和爱生双管齐下,严教与博学并驾齐驱。

平日里,鲁加升对教职员工说得最多的话是:“假如你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学习,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若对自己的孩子这样做你会心安吗?”“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职业是最不能混饭吃的,其一就是教师,因为师者“治”心“医”心,更应该具备爱心和仁心。”

为此,他创新管理。每个学期正式开课前都要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2-3天的“全员培训”。除校领导外,全校人员每三年开展一次“全员竞聘”。全体中层干部和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开展年度述职。学校坚持每年都要召开“双代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事关学校发展重大问题、改革方案、规章制度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是通过双代会开放讨论、审议通过。常变常新的动态管理,教育教学和行政效能得到强化、提升。

为此,他创新教学。契合市场需要灵活设置专业,既有切合产业发展、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而设立的建筑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服装设计、会计、国际贸易等传统专业,也有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和自贸区建设需要而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电气自动化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朝阳专业,还设立3D打印技术、无人机、动漫设计与制作、机器人、高铁乘务等新兴专业。

为此,他创新育人模式,创立“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动学校、企业、学生“三元”互促、互动、共赢,并斥资2亿多元打造23000多平方米的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具有鲜明职教特点、“双师型”师资队伍,迈向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改革,陆续设立产业学院,与福建省橱柜业商会、厦门市橱柜业商会共建“橱柜学院”,与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公司共建“高水平特种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产学研用厦门基地”;与福建省无人机协会共建“无人机学院”;与北京日煊国际文化传媒公司共建“电影学院”。

开会时,鲁加升总会以自身经历和创业经验,告诫学生们说:“同学们到南洋来的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读书。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学到做事的思维,要向课本学,向师长学,更要向社会学,学会做人和做事。”他还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生说,“一个人要有一点精神,才能立身做事;一个学校要有一点精神,才能久盛不衰。” 

于是,学校坚持推行“品德+知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之初即提出培养外向型(会外语、懂外事、懂外贸、懂外交礼仪、知晓国内外形势)、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多元化,适应多岗位工作)、应用型(学好书本知识,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型”人才,并在厦门高校中首倡勤工助学,以此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专门设立勤工助学中心,制订详细的勤工助学实施细则,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轮流到各类企业上班劳动,并将之纳入实践课程加以考核,给予劳动学分。不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情况如何,学校都要求他们三年在校期间有3-5个企业勤工助学的经历,先要到四星、五星级酒店餐厅当服务生,培养服务精神,熏陶职场氛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到大商场或广告公司当营销员,训练听说能力,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时至今日,南洋学院的勤工助学作为劳动教育的本色未改传承不绝,而且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加入科技信息元素,建设线上助学工作平台,将之提升建设为现代大学生增强生存竞争能力的劳动必须课程和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建、共为、共享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全面增强自强自立的意识、战胜困难挫折的毅力和体会吃苦耐劳的过程,同时促进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在劳动中增强提升应用技能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劳动观念、奋斗精神和竞争意识。如今这一模式被复制到许多高校,已成为厦门企业的一种临时用工模式和厦门市高校的勤工助学模式,也成为南洋毕业学子们的便捷就业路径和尝试创业捷径。


“大学生创业只有尝试,没有失败!”

事实证明,鲁加升对创业教育有先见之明,也情有独钟。早在2008年,他就在相关媒体撰文《民办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提出民办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对策,指出鼓励、引导并开展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呼吁高校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为社会共同破解就业难题。他认为,“大学生创业只有尝试,没有失败!”,多次给南洋学子打气加油说,985、211等本科高校可以培养出理论家、政治家、科学家,可以培养出能考试会做题的读书人,我们高职院校也可以培养出一大批企业家、实业家、发明家,可以培养出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创业者。

在此思想主导下,南洋学院致力打造“创新型、创业型、开放型”(简称“三型”)办学特色,坚持开展“创意、创新、创业”(简称“三创”)教育,即使在起步创校经济条件相当艰难的情况下,也要拨出专款100万元在全国民办高职院校中率先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如今基金总额已超过2000万元),设立“校长特别奖”,以其父母的名义设立“鲁邦军、张德侠奖学金”,鼓励在校生弹性休学,或一边上学,一边创业。

学校设立“三创学院”,设立创业学分,把开展“三创”教育作为常规性的重要工作,鲁加升亲自主编《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概论)》教材,鼓励师生共同创业和学生休学创业,提高师生的创业能力和市场意识。还每年都会有针对性地邀请校内外的创业人士来校举办创业讲座或报告,指导在校生学习创业。

学校建设一幢别具特色的学生创业活动中心,规划设置的校内创客家园总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四面墙体上张挂创业成功南洋校友的大幅彩照和文字介绍,营造浓厚的创业宣传与创业教育的氛围,强化在校生的“三创”意识。多年的建设发展,该中心已被评为“福建省众创空间”。

学校还较早与新华网合作共建厦门创客大学,开展创客孵化教育系统暨创客大学项目,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搭建支持全国创新创业的职业教育平台和新型创业服务孵化平台,构建良好的双创发展模式,助推地方经济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三创”教育与实践的长期开展,南洋学院的毕业生创业率持续高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两倍以上,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了创业经验,毕业后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公司实体遍布全国。

郑智勇就是一个典型,他借助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基金”起步,最终将公司做成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2010年建校10周年,他感谢母校培养与创业帮助,向学校捐赠100万元在校设立了“慧赢教育创业基金”,鼓励学弟学妹们学习创业。

吴炳辉是另一位成功创业者,他放弃舒适的工作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曾尝试创办多家公司,最终在LED照明行业立足成功,一举收购宁波冠军照明企业,被选为“职场英雄”登上全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舞台作创业经验报告。

李彬创办的好慷在家公司是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家政”公司,不仅员工已有上万名,而且引领全国家政行业走上“互联网+”的道路,其标准化服务助推规模化发展,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全国“家政培训提升行动”启动仪式即在其公司隆重举行。

厦门南洋学院是鲁加升教育理念创新的综合“试验田”,也是其教育实践创新的成名“代表作”,他将在这方创新天地里苦行僧般的虔诚研究与探索着教育事业,修道者般的执着继续致力于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创新。

寒来暑往,暮鼓晨钟,鲁加升习惯于在这创新实践的南洋校园里,如长兄、似严父,迎来送往一批批莘莘学子,栉风沐雨一年年大写春秋。

上一篇:下一篇: